正文摘要:
这个3月,湖北省联合东风集团发起的购车季活动,拉开了国内燃油车“清仓大甩卖”的序幕。此番优惠力度空前绝后,其中最受大众关注的东风雪铁龙C6,综合补贴一度达到9万元。如今,这场价格混战愈演愈烈,市场和消费者的沸腾下,连带着车企们都“杀疯了”——有车企开始祭出“百亿补贴”,更有4S店宣布“买一送一”。据这位销售人员介绍,目前该店的本田CR-V插电混动车型已经综合优惠4万,最新款XR-V在“二百抵两千”的活动补贴下直降1万2。2022年,东风集团全年卖出246.07万辆车,自高点下滑幅度超40%。百亿补贴杀疯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导语:“百亿补贴”解不了燃油车之危。
出品丨数科社
作者丨林木
这个3月,湖北省联合东风集团发起的购车季活动,拉开了国内燃油车“清仓大甩卖”的序幕。
此番优惠力度空前绝后,其中最受大众关注的东风雪铁龙C6,综合补贴一度达到9万元。也就是说,仅花10万出头,就能将一款原价20万的B级车提回家。
这也让“去湖北买车”一时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汽车论坛的热词。
东风系在湖北“掀桌子”降价后,很快引来多地多家车企跟进,一场全国各地的燃油车降价潮席卷而来。目前,上海、浙江、安徽等十余个省市都推出了促进汽车消费的最新补贴政策,上汽、广汽等超过40个汽车品牌的燃油车开始调价,降幅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如今,这场价格混战愈演愈烈,市场和消费者的沸腾下,连带着车企们都“杀疯了”——有车企开始祭出“百亿补贴”,更有4S店宣布“买一送一”。
随着国内燃油车价格的多米诺骨牌骤然倒下,推力正传导至整个车市,改写着新旧格局。“崩盘式”降价背后,燃油车溃败的倒计时已经开始。
01丨“甩卖”赚吆喝,溃败已成事实
河北唐山一所汽车销售园区内,即将开业的AITO授权用户中心正在忙着赶工,相隔几百米的凯迪拉克早已闭店关门,如今变成了AITO的临时展厅。
往年春节过后的2、3月份是卖车淡季,但今年却由于降价风潮掀起了一波“看车热”,即便是工作日的周五,园区里仍能不时看到从4S店出入的三口之家或年轻情侣。
一位东风本田4S店的销售人员告诉数科社,“去湖北买车”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以后,不少顾客进店第一句问的就是“你们降了多少”。他解释称,雪铁龙C6这款车其实在前两年的优惠力度就有六七万,今年再加上地方补贴,才显得如此惊心。
“年后大家确实都在降价。”据这位销售人员介绍,目前该店的本田CR-V插电混动车型已经综合优惠4万,最新款XR-V在“二百抵两千”的活动补贴下直降1万2。
广汽丰田的一款锋兰达车型,3月比2月的优惠又多了两千元。该4S店销售人员透露,对比去年锋兰达的落地价格来看,综合算下来差不了多少,因为去年购车享有购置税减半的政策,今年没有了。
尽管有车企还在谨慎观望,但这波降价“大甩卖”的队伍如今却越来越长。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是因为国六B排放标准实施在即,意味着部分燃油车的老款车型面临淘汰,减价甩卖是降低亏损的最佳方案。
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近年来所开拓的火爆市场,让燃油车的溃败正成为不争的事实。
过去一年,中国燃油车市场销售总量减少了230万辆。今年1-2月,中国乘用车总共卖出了267.9万辆,其中燃油车190.9万辆,77万辆是新能源汽车。对比去年,汽车市场总量缩水了近20%,燃油车总占比下降了10%,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了22.8%。
几家头部传统车企的业绩亦不乐观:上汽通用去年销量103.69万辆,同比下滑18.8%;东风日产销量89.79万辆,同比下滑20.9%;东风本田销量65.24万辆,同比下滑17.8%。
就连日系车巨头丰田也迎来在国内市场的10年首降,3月“带头甩卖”的东风集团,今年前两个月的销量近乎腰斩。
遥相对应的是,新能源车市在经历国补退坡的短暂低迷期后,2月以来逐步回暖。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5.2万辆和52.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8%和55.9%,市场占有率达到26.6%。
燃油车“甩卖”赚吆喝背后,无不显露出传统车企当下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的购车观念也正在发生转变。
02丨“合资车迷信”退散
上个周末,汪涛(化名)刚买了一辆新车,从看车到提车只用了两天。他笑着说:“奔着XR-V和锋兰达去的,没想到最后买了比亚迪。”
汪涛家在唐山市的一个县城,去年从广州回老家工作后,就有了想买车的打算,但由于疫情影响,一直拖到今年。
买车前,汪涛和爸妈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身为90后的他想买辆纯电车,爸妈却觉得还是合资品牌的油车更稳妥。
汪涛家里有一辆老款帕萨特领驭,是在2006年买的,至今还在开。“他们认为买合资车是不会出错的选择。” 但在他看来,爸妈的观念可能还停留在当初买车的年代。那时候,在不少国人的认知当中,合资车是高级、有面子的象征,因此也留下“德系车动力强,日系车省油耐用”的深刻印象。
尽管汪涛不认同他们的购车观念,但还是选择了妥协,因为预算里爸妈掏了多一半。他在网上做了不少功课,最终决定在XR-V和锋兰达之间挑一款。
汪爸爸对这两个选项都很满意,一家人趁着周六来到市里的汽车销售园看车,结果还没到本田和丰田的4S店,汪爸爸的信念就动摇了。
“日系车出了名的省油,但平常开最少也得6个左右,但插电混只要4、5个油。”汪涛一想起当时爸爸的惊讶表情就有些想笑。他说:“我爸其实最关注的一是品牌,其次就是省不省油,现在顾虑都没有了。”
当天晚上,汪涛一家开了家庭会议,最终一致决定拿下看好的那款比亚迪,次日就到店里交款提了车。最近,汪涛在忙着安装充电桩,一问之下原来村里好几家都是买的新能源车。
“瞬间感觉到车市的风向已经变了。”他如是说。
国内车市风向的转变远比汪涛感受到的更早。2013年,北京侨福芳草地多了一家特斯拉体验中心,次年,国内迎来新能源汽车元年。
在电动车时代,造车避开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的制肘,随后兴起的插电混车型成为自主品牌超越合资车的筹码之一。
2016年,站在上个世纪站汽车业变革最前沿的东风集团迎来427.57万的销量巅峰,但随后便开始走下坡路。这一年,我国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突破40%,现代、起亚、斯柯达、雪佛兰、雪铁龙等曾经广为受众的二线合资车企,光环开始褪去。
2022年,东风集团全年卖出246.07万辆车,自高点下滑幅度超40%。承担业绩贡献重任的合资企业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前者销量同比下滑13.2%,伴随销量下滑,原本满产为常态的东风本田的产能也开始出现闲置。
直到今年一月初,特斯拉率先开启降价,压力又给到了同价位级别的燃油车型,合资车企们再也坐不住了,直接“掀桌子”打起价格战。
这一降价风潮,更是将部分合资车企仅存的品牌溢价彻底消化,过往的“合资车迷信”正在退散。
03丨降价热潮的反噬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竞争加剧,越来越频繁的车市价格战,让“背刺”事件成为不少车主心头的阴霾。
今年1月,特斯拉国内在售的Model 3及Model Y全系车型调价幅度在2-4.8万元之间,其中Model 3起售价降至22.99万元;Model Y起售价降至25.99万元。而在去年的10月、11月和12月,特斯拉已推出过三次优惠活动。
假如一位车主在去年10月前买了Model Y长续航版,那么在短短不到3个月时间,就亏掉了一辆本田飞度的钱。
早在2021年初,国产Model Y正式上市开始,特斯拉就成了新能源车降价的急先锋。当时两款车型定价比预售价分别低了14、16万元,引得网友调侃,抢购场面仿若在抢刚上架的iPhone 12。
迫于其降价压力,不少对标特斯拉的新能源车企纷纷跟进打起价格战,使消费者刚成了受益者,转眼就成了“韭菜”。
去年9月,理想ONE降价2万元,引发不少理想ONE车主以“存在欺骗销售问题”为由集体投诉理想汽车;今年2月,蔚来部分车型降价10万后,一些蔚来车主拉起了维权群;3月,国产新能源之光比亚迪的一波“88元抵6888元”限时优惠,让刚提车不到一周的车主成了“大冤种”……
在小红书上看到比亚迪车主背刺的帖子,汪涛觉得有些庆幸,“虽然说早买早享受,大家都不差这点钱,但换了谁心里都不是滋味”。但当他看到刚买的车型5月可能会出2023新款时,还是心生顾虑:是不是买早了?
这也正是价格混战所带来的反噬,随着毫无防备的降价一波接一波,消费者的消费情绪也会从“该买了”变成“再等等”。长期来看,无论是对车企亦或是车市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事实上,早在2019年国五换国六前夕,国内车市就曾上演过一次激烈的价格大战,最终以整个车市下滑超过8%,一批弱势品牌被洗牌淘汰收官。
但这一年的价格战,主要是由于此前几年高度透支后的持续下行,相比之下,今年的汽车总量需求曲线却是复苏向上的。
眼下,降价狂欢仍在继续,相信经历了这次价格混战后,中国车市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格局。
百亿补贴杀疯了相关阅读:
拼多多内忧外患:四季度业绩不及预期、品牌店遭“炸店” 京东百亿补贴攻入其腹地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新消费主张/cici
3月29日,有拼多多小二发布朋友圈称,拼多多数十家品牌店遭到了有组织的“炸店”事件,具体操作则是集中大量地恶意下单,然后闪退单,同时恶语辱骂品牌店客服。此行为迫使品牌店不得不暂时歇业,以避免进一步损失。
而据知情人士,这个“炸店”事件背后的推动者,大概率是拼多多平台中小商家,原因主要是对拼多多“仅退款”、各项“罚款”规则的不满。值得关注的是,拼多多与中小店铺商家之间积怨已深,若此行动真为部分中小商家所为,则更像是双方矛盾的一次爆发。
除此之外,拼多多的四季度业绩表现也并不理想,在“双11”、“双12 ”购物节接力狂欢的第四季度,公司营收环比增长率下降,净利润环比下降。值得关注的是,3月6日,京东百亿补贴正式上线、阿里更是将价格力正式被列为平台2023年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些或都将对拼多多的低价优势产生影响。
四季度旺季业绩不及预期 用户数据增长陷瓶颈后不再披露
3月20日,拼多多发布截至12月31日的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全年营收为1305.58亿元,同比增长38.97%;净利润为315.38亿元,同比增长305.96%。其中,第四季度营收为398.20亿元,同比增长46.23%;净利润为94.54亿元,同比增长42.81%。
然而,在提交出一份营收、净利润双增的成绩单后,拼多多盘前一度跌逾16%,截至当日收盘,公司股价下跌14.17%。自年报发布至今,拼多多的股价已累计下跌超17%(截至3月31日收盘)。
为何拼多多业绩双增,资本市场却不买单?公司股价大幅下跌的核心原因,或在于第四季度业绩表现不及预期。
一般来说,第四季度“双11”、“双12 ”购物节接力狂欢,往往是各大电商平台交易数据大增的一个季度。然而,2022年第四季度拼多多总营收为398亿元,环比增长了12%,环比增速较第三季度有所下滑;净利润为94.54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度的105.89亿元还环比下降了12%。
分业务来看,拼多多在线营销(广告推广)及交易服务两大块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平台自营商品销售业务营收占比较小。第四季度,公司在线营销服务及其他服务的营收为309.652亿元,同比增长38%;交易服务的营收为87.966亿元,同比增长86%。但商品销售营收为5820万元,较2021年同期的8170万元下滑29%。
从用户侧数据来看,2022年第一季度后,拼多多就不再披露用户数据,但通过此前的用户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其用户增长已陷入瓶颈,流量或也已见顶。自2019年以来,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数的增长率逐年下滑,到了2021年底,月活跃用户的增长率已降至个位数增长,增长乏力。
品牌店铺遭中小商家炸店?因“白嫖党”、“巨额罚款”等问题中小商家和平台方积怨已久?
3月29日,有拼多多小二发布朋友圈称,有数十家品牌店遭到了有组织的“炸店”事件,他认为该行动是一些人员通过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进行发动,并于3月28日起,有组织有预谋地对拼多多平台几十家品牌店发起“炸店”行动,具体操作则是集中大量地恶意下单,然后闪退单,同时恶语辱骂品牌店客服,迫使品牌店不得不暂时歇业,以避免进一步损失。
(资料来源:网络)
而据知情人士,这个“炸店”事件背后的推动者,大概率是拼多多平台中小商家,原因主要是对拼多多 “仅退款”、各项“罚款”规则的不满。而中小商家与平台侧的核心矛盾点正是在于“仅退款”规则下的白嫖党管理、平台高昂罚款这两点。
(拼多多商家统战群 资料来源:网络)
目前,在拼多多平台上依旧活跃着一群白嫖党,这和拼多多平台“仅退款”等规则以及平台审核漏洞等存在紧密联系。
综合各个网络平台上拼多多商户的反馈,我们也大致了解了拼多多白嫖党的常见“白嫖法则”,主要有申请“仅退款”,退货退款但寄空包裹、退货退款时填虚假单号、咬定商品有质量问题选择仅退款、投诉少件破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拼多多平台方往往都会同意申请,并不经商家允许将货款退给用户。这无疑使得本就薄利销售的拼多多商家的店铺经营雪上加霜。
(资料来源:黑猫投诉)
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20年初就不断有商家反馈过“白嫖党”现象,但平台或仍未做出实质性的整改,“过度保护”买家。因此,此次针对拼多多的炸店行为中恶性下单,然后闪退单的行为,若真为部分中小商家所为,则更像是对平台“仅退款”规则的不满。
除此之外,拼多多平台针对商家还设置了众多罚款细则,如延迟发货/缺货/虚假发货/诱导非官方交易/售假货/辱骂客户等。面对条数众多的罚款细则,很多商家都称在注册商店时并未仔细阅读,直到收到一笔又一笔保证金追缴通知,或平台擅自扣除保证金商家资金后才知道这些坑。
部分罚款金额更是与成交额挂钩,例如售假货可能会导致成交额10倍的罚款,部分商家的罚款可能达上千万。近年来,拼多多一直在对外宣扬加大售假的整治力度,然而打开平台直播间,从美妆个护到奢品珠宝、从名品鞋包到服饰,依旧是假货泛滥,随便一划便是售假商铺。
(资料来源:拼多多直播间)
部分商家反馈,拼多多并未将售假行为扼杀在摇篮里,而是等商家把销量做大、销售额做多后整治假货问题,收取巨额罚款,这也被商家调侃为“养肥后再杀”。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白飘荡的纵容,还是巨额罚款的收取,拼多多平台与中小店铺商家间或积怨已久。此次“炸店”行为若为部分中小商家所为,这也只不过是将矛盾推向了一个高点。
京东百亿补贴、阿里巴巴重提“价格力”攻入拼多多腹地
在经历过刘强东强势回归和京东内部大调整后,“低价”成为京东2023年策略的关键词。这一次京东拿出了早期刚做大家电时期叫板国美苏宁连锁店、喊出“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的魄力,直言“低价是京东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
3月6日,在 38 购物节期间,京东正式上线百亿补贴计划。“百亿补贴”在京东APP内拥有一级入口,单独占据了京东App首页首屏的正中的黄金位置,且从以往的限时“大促”模式变为长期“日销”模式。同时,京东还推出了“买贵双倍赔”服务,消费者在京东入驻商家处购买带有相关标识产品的实付价格若高于拼多多百亿补贴、天猫等平台,消费者可在下单当天申请双倍差价作为补偿。
(资料来源:京东平台)
从品类来看,京东百亿补贴覆盖了电脑数码、家用电器、家居家装、美妆、图书文具等18个领域全品类商品。从价格上,京东部分补贴的产品售价确实要低于拼多多售价,以iPhone 14 午夜色 128G,京东百亿补贴的价格为4919,而拼多多上的价格却为5299元,相差380元。
iPad 10代WIFI版本、64G黄色,京东百亿补贴的价格为3039,而拼多多上的价格却为3499元,相差460元。
单从价格上来看,京东百亿补贴里不少商品售价低于拼多多售价。除了部分产品的价格优势外,京东的售后服务质量、物流体验也要优于拼多多。京东此次百亿补贴相比以往,流量入口资源位够重磅、投入预算高、决心大,且在全品类不设限,若能成功调动商家配合积极性、扩宽覆盖面、落实好“买贵赔双倍”等服务,或能使得部分“出走用户”回流甚至实现用户快速增长,营收增速或也将有所提升。
除了京东百亿补贴之外,阿里巴巴内部也确定了淘宝天猫的2023五大战略,即直播、私域、内容化、本地零售和价格力。价格力正式被列为平台2023年的重要战略之一。这些是否会对以低价优势为核心拼多多产生一定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以上就是关于百亿补贴杀疯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