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资料图)
囊谦是青海的“南大门”、玉树的“小江南”,这里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康巴文化和山水文化,就因为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让秘境囊谦变得更加令人向往。眼下,囊谦县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县,进一步推进全县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打造精品旅游路线,让游客了解囊谦文化,即日起,囊谦县委宣传部和青海在线网联合推出《探访囊谦精品旅游路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青海在线网(文图/刘志强)夏日的午后,阳光很好,坐在房间里写这些文字,感觉很轻松,就像囊谦夏日的风,那么温暖。今天这篇文章,其实是文字和图片的混合体,图片占一大部分。互联网时代,网友们更喜欢图文,再加上旅游类文章,必须要有精美的图片。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扎曲河大桥。
这个地方,我去过两次,从它身边经过24次,每次经过时,想停下来看看风景,或站在大桥上眺望滚滚流淌的扎曲河,但司机朋友每次总是一脚油门飞驰而过。“囊谦欢迎您”那几个大字只是在眼前一晃就不见踪影了。
去年十月份,我来到了囊谦。一个秋日的午后,我和县宣传部的干部因采访扎曲河大桥的故事来到了这里,第一次来很新鲜,也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当我站在大桥上静静地向滚滚而过的河水望去时,我仿佛看到当年这里的藏族朋友们坐着牛皮筏子或乘着铁索在河面上从村庄的这边滑到那边的情景,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今年3月份,囊谦县召开了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推出了“一线五点”精品主题旅游线路,而扎曲河大桥作为进入囊谦的必经之路和历史故事,成为了首站旅游点。
沿着214国道进入囊谦县城,走在新桥上,就会看到屹立在东边的老桥。在南方,一座桥在人们的眼里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但在雪域高原,桥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希望,更是一个地区民族团结的象征。如今,扎曲河大桥已成为囊谦县具有标志性的建筑之一。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草原上永不消失的彩虹。
“大桥”一词是藏语的音译,意为澜沧江畔的村庄。这里流淌着澜沧江的支流扎曲河,一条河将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大山隔开,要想去隔壁村庄那么就得过河,最早这里只有牛皮筏子,后来有了铁索,直到1977年,在大桥村开通了囊谦第一座桥——扎曲河大桥。
扎曲河大桥为主跨100米钢筋混凝土箱型单拱桥,全长132.24米、海拔3705米,在高原冻土区施工建造,从 1977 年沿用至今,是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高原冻土百米单拱大桥。2017年3月20日,世界纪录协会颁发“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高原百米单拱桥”世界纪录证书。另外,据世界纪录协会称,扎曲河大桥造型优美、历史悠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也是全国砖混单拱桥的力学兼美学典范。
2013年,扎曲河大桥新的桥梁建成通车,而老大桥结束了它的使命。但是人们没有忘记这座曾经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做出过贡献的桥梁,囊谦县委县政府通过设置文化长廊、主题雕塑、宣传标语等方式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成了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
每当有游客经过这里时,大家都会纷纷下车拍照留影,参观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桥。人们常说,高原的桥,一半在眼中,一半在心里。眼中,总能看到江天一色的豪迈;心中,却感受到草原的彩虹。囊谦县委县政府将这里作为进入囊谦旅游的第一站,是再好不过了。
站在扎曲河大桥上,“澜沧江畔党旗飘民族团结世代传”的绿色大字雕塑格外显眼,囊谦县委书记石大存在旅游推介时说,“扎曲河大桥是囊谦民族团结的象征,满载着囊谦人的乡愁,见证了一座小城的前世今生和沧桑繁盛。这里作为囊谦旅游的首站,一定要讲好历史文化,彰显出景点的特色主题,起到主题引导、产品统领、线路指向等作用。”
一条河丰满了一段历史,一座桥承载了一段记忆。而如今,扎曲河大桥以新的面貌成为囊谦县精品旅游路线的首站,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继续讲述着过去和未来的故事。
【小攻略】
海拔:3500米
看点:扎曲河大桥、木栈道、扎曲河、民族团结雕塑、鹅卵石小道
距离:距离县城12公里
购物:囊谦特色产品藏红盐、芫根、黑陶、藏红盐热敷包等
扎曲河大桥木栈道成为网友打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