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古今记|画像砖中的“糖酒会”

锦观新闻   2023-04-14 19:22:56

人间四月,春和景明。

第10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拉开帷幕,


(资料图片)

这场2023年成都首个行业大展,

以“全国糖酒会 会天下美味”为主题,

让蓉城中满溢着美酒和美食的甜蜜滋味。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

草树云山入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从铸币、酿酒,到织锦蜀绣,

再到纸币“交子”与十二月市,

正是自古以来蜀地的繁荣富庶,

让成都拥有了2300多年历史的商业文明。

虽说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糖酒会,

始于1955年,

距今仅有几十年历史,

但在成都这座千年商都,

汉代时期便有了糖酒会的“雏形”。

从酿酒、酒肆,再到宴饮、市井,

汉代画像砖里的“糖酒会”,

种种场景可谓热闹非凡。

“酿酒”画像砖

在这幅画像砖上,

古人酿酒、卖酒、运酒,

全过程被描绘得详尽细致,

酒房忙碌的场面栩栩如生。

画面的右半部分,

三名酿酒工人正在辛勤劳作,

古代酿酒用具也清晰可见;

左边,则是两名运酒工人,

分别使用挑担和手推车搬运货物。

在汉代,一开始,

酿酒采用的是“复式发酵法”,

使用含有大量霉菌和酵母菌的曲式酿酒原料

让糖化和酒化同时进行。

后来,新的“酎酒法”出现,

这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技术:

古人在酿酒过程中多次补料,

从而使酵母菌充分发酵,

酒的度数大幅提高,

酿出的酒香也更加醇厚。

“羊樽酒肆”画像砖

这幅汉代“羊樽酒肆”画像砖,

将酒肆卖酒和与宴会饮酒的场景结合起来,

画面上,小酒肆的老板正忙着收钱沽酒,

他案下的地面上放着饰有羊头的肖羊形酒樽,

前方的店伙计正忙着把空尊拉出门去。

而门前,前来沽酒的顾客络绎不绝,

有的甚至担着自家的小酒坛。

场景生动刻画出墓主人生前的豪华生活,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地主官吏的饮酒文化。

随着酿酒技术的提高,

汉代时期的酒业发展更加迅猛,

不同规模的酒肆作坊遍布全国。

“相如与(文君)俱之临邛,

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

而令文君当垆。

相如身自着犊鼻裈,

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便记载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在四川临邛开办夫妻酒肆的故事。

宴饮画像砖

酒,被汉人称为“天之美禄”。

此时,上至皇室贵族、

下至平民百姓,皆以饮酒为乐。

工坊酿成好酒,

入肆买上名酒,

接下来便是酣畅宴饮的时刻。

在“宴饮画像砖”中,

只见七人衣冠整饬,坐于席上,

座前各设有案几,

用以盛放酒具、餐具。

右端一人正伸手,

取酒罐内的勺以舀酒注于耳杯内。

上端三人,两人举杯相互敬酒,

另一人手捧托盘,跪坐在地上。

今有“糖酒会”,

汉代则有各式各样的酒席盛会。

汉时宴饮之风盛行,

呈现出以酒成礼、极宴尽欢的局面。

饮酒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的普通部分,

而是成为各阶层普遍参与的活动,

体现出独特的社会风尚和国家礼制。

市井画像砖

《汉书·食货志》中有:

“帝王所以颐养天下,

享祀祈福,扶衰养疾,

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古时汉代的人们,

虽然没有定期举办的糖酒会,

但却同样热爱美酒美食,

也发展出了十分繁华的市井。

由此,汉代出现了一系列的“市井画像砖”:

画面中,我们可以发现,

市楼高于市场内其他建筑物,

而市场道路和商铺被规划得井井有条,

人们在集市中有序行进。

这一场景正好印证了

张衡《西京赋》中的记载:

“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高高的市楼,

一方面为了可以方便市令登高监督,

另一方面则用显示出政府至上的权利和威严。

王粲《酒赋》载:“酒流尤多,

群庶崇饮,日富月奢。”

正如现代的“糖酒会”一般,

汉代繁华热闹的集市盛会,

以及政府对市场的严密管理、

成体系的市井制度,

展现出的都是商品市场的极大发展,

以及贸易、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雅婷 实习记者 王茹懿 海报制作 王茹懿 图片来源 四川博物院、本报资料图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王淇